法國五月揭幕展覽—— M+黑白攝影展 齊集逾170位中外攝影師經典作品

April 26, 2024 15:52

身處數碼時代,彩色影像當道,若回顧攝影史,攝影術自1839年公諸於世以來,黑白攝影主宰百多年,一直有其獨特魅力。M+博物館與法國國家圖書館共同策劃展覽《黑白──攝影敘事》(Noir & Blanc — A Story of Photography),帶來逾170位攝影師的逾250幅重要作品,包括布列松、Robert Frank、Ansel Adams等大師的經典之作,同時也能欣賞森山大道、何藩、張照堂等亞洲重要攝影師的影像,藉此凸顯黑白影像在攝影史的重要地位,讓更多人認識黑白攝影的魅力。

TEXT BY 顯影 PHOTOGSTORY  
PHOTO COURTESY OF M+ & BNF

M+大型黑白攝影展 

呈現法國國家圖書館珍藏有逾30年歷史的法國五月藝術節(French May Arts Festival),每年均舉辦多場藝術及文化活動,涵蓋藝術、電影、音樂、戲劇等範疇。為配合展覽《黑白──攝影敘事》舉行,今年French May開幕節目更罕有提 前至三月份舉行,呈現法國國家圖書館(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,簡稱BnF)的重要攝影藏品。

作為法國最大圖書館,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有600萬張照片,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攝影收藏,囊括Man Ray、Diane Arbus、William Klein、Bill Brandt等世界各地攝影師作品。這次在M+舉辦的大型攝影展,是這批藏品首次在亞洲大規模公開展出,結合M+館藏的石元泰博、何藩、郎靜山、劉香成和邱良等作品,以1915年到2019年的黑白相片為主題,展覽擺脫以年份或地區歸類的展示方式,透過對比照片的光影及灰調等,呈現出黑白攝影的魅力與多元表達方式。

光影與色景:黑白攝影的敘事

展覽分為三個主題,分別是對比、光影、色景。在「光影 Light and Shadow」展區,可見多位攝影師以獨特的光影效果突出相片氛圍。兩位美國攝影師Paul Strand與 Charles Harbutt的影像,利用光影營造出充滿戲劇性的畫面,當兩幅作品並置展出時,光線彷彿從相片穿透至另一張照片,令影像產生有趣的關聯。

此外,香港攝影師何藩與日本攝影師田原桂一的作品,則以高反差的光影效果形成對比。田原桂一以光線為主題,透過物體烘托光線;擅於街頭攝影的何藩,總能捕捉充滿美麗光影的照片,這在他1959年於中環街市拍攝途人與水磨石樓梯的《迷離世界》可見一斑。何藩不僅拍攝技巧出色,黑房技術也相當了得,在其處理下,相片有更強烈、戲劇性的光影對比。

另一主題「色景Colour Chart」則顛覆傳統的展示方式,將數十張照片根據灰色調的細微差別並排展出,從幾乎全黑的照片慢慢過渡至幾近白色的影像,這些照片的主題、年代等不盡一致,然而在灰色調的線譜上,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與節奏。我們常說的黑白攝影,其實黑與白只是光譜的兩端,「色景」主題以生動例子展示黑白攝影的層次。


法國攝影大師:布列松與Willy Ronis

法國是攝影術誕生地,孕育出多位出色攝影師,展覽現場可見兩位法國攝影師Willy Ronis與布列松的作品,他們均擅於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不平凡的畫面,也為二十世紀的法國留下珍貴的視覺見證。

Willy Ronis的攝影生涯長達75年,是首位為美國著名雜誌《LIFE》拍攝的法國攝影師。1946年,他加入Rapho攝影通訊社,這裏是法國人文主義攝影(Humanist Photography)搖籃地,藉著攝影記錄法國的人文與文化,在日常生活中發掘幽默、浪漫、詩意的瞬間。布列松則在1947年與Robert Capa等人成立馬格蘭攝影通訊社(Magnum Photos),同樣以隨身攜帶的小型相機快速而敏銳地捕捉有趣的畫面。在1952年著作《The Decisive Moment》中,他提出「決定性瞬間」理論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

展覽現場將法國國家圖書館兩幅館藏作品並置展出,Willy Ronis拍攝小女孩在威尼斯一座橋上走過,而布列松則捕捉一名男子跳過水窪的瞬間,定格經典一刻。兩幅經典影像一同展出時,也有相得益彰的效果。

亞洲攝影師代表:森山大道與張照堂

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攝影藏品中,不乏奈良原一高、內田京子及森山大道等日本攝影師名字,今年86歲的森山大道,原本修讀平面設計,20歲時受美國攝影師William Klein經典攝影集《紐約》影響,開始在大阪街頭拍照,之後他成為攝影家細江英公助手,並在1964年成為獨立攝影師,至今恰好60年。

他早期的代表作,是1968年與實驗電影大師寺山修司共同創作的首本攝影集《日本劇場寫真帖》,以高反差、粗微粒風格拍攝脫衣舞孃、劇團演員肖像等,用充滿視覺衝擊的黑白影像回應時代的動盪與變遷,同時挑戰精緻、唯美的傳統攝影觀念。而在M+館藏作品中,也涵蓋多位亞洲攝影師的影像,如細江英公、陳汝炬及曾廣智等,過往曾零散在M+展覽中亮相,如今則難得同場展出。這邊廂,邱良在灣仔拍攝經典之作《儷人行》,捕捉兩名長衫女子的背影,寫實而有詩意。另一邊廂在1960年代的台灣,自學成才的年輕攝影師張照堂,受存在主義和荒謬劇場等西方思潮影響,透過影像表達劇場感與荒謬感,在其出生地板橋拍攝的「無頭人像」是他的成名作,藉此表現虛無主義或空無所有的感覺,即使以今天標準來看,照片仍很前衞。

黑白攝影的想像空間與抽離現實

許多人以為彩色攝影是數碼時代的產物,其實不然,早於上世紀初,法國發明家Lumière兄弟已發明彩色底片,只是色彩效果不太自然。1935年,柯達公司研發出彩色菲林,慢慢在商業攝影及旅行照片等領域流行,然而在藝術領域依然難佔一席位。推崇黑白攝影的布列松曾說,彩色照片是一種記錄手段,不是一種藝術表達。

轉捩點是1976年,美國攝影師William Eggleston在紐約MoMA舉辦彩色攝影展,才逐漸改變這現象,如今更成為攝影創作的主旋律。黑白攝影雖然缺乏色彩,但它作為一種表達形式,卻能營造出更多想像空間,至今仍被許多攝影師推崇。著名攝影師Elliott Erwitt形容「色彩是描述性的,而黑白是有詮釋性的(Color is descriptive. Black and white is interpretive)。」M+總策展人鄭道練也強調黑白攝影的魅力:「商業攝影及社交媒體中的影像色彩過度飽和,黑白攝影仍能以震撼力和詩意的對比引人入勝。」美國攝影師RobertFrank則形容黑白攝影能「脫離現實」(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y is truly quite a 'departure from reality')。相比起彩色影像,黑白攝影無疑更有懷舊氣息,令人難以判斷照片的年代。在觀看照片時,沒有色彩的干擾,黑白影像能讓觀者更聚集在事物主體,感受攝影師所表達的情感與氛圍。更重要的是,在影像泛濫、瞬間滑過的世代,展覽現場的銀鹽照片,不但更能呈現影像細節,透過不同空間及主題的展示,也能呈現出不一樣的敘事方式,令觀者思考影像的意義。